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痂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痂癩

痂癩為中醫病名,指皮膚所生之結瘡痂癩病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。其文曰:「……身體為癢,癢為洩風,久為痂癩。」此病多因風濕熱毒蘊結肌膚,或氣血虧虛,外邪乘襲所致。

病因病機
痂癩之發,主要與風、濕、熱三邪相關。風性善行數變,濕性黏滯重濁,熱性燔灼,三者相搏,鬱於肌腠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毒,發為瘡痂癩病。此外,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亦易使外邪侵襲,纏綿難愈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皮膚出現邊緣清晰之紅色或淺色斑疹,漸次擴大,形成環狀斑片,伴有劇烈搔癢。若病情遷延,則斑疹處可結厚痂,身有汗瘡腥臭,甚則肌肉萎縮,骨骼變形。此病與現代醫學之「結核樣麻風」相似,屬慢性皮膚疾患。

證候分型

  1. 風濕熱毒證:斑疹色紅,搔癢劇烈,或見滲液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氣血兩虛證:斑疹色淡,久不癒合,面色無華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3. 瘀血阻絡證:斑疹暗紫,痂皮厚硬,肌膚甲錯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法方藥

  1. 風濕熱毒證:治宜清熱解毒、祛風除濕,方選 消風散 加減,或 黃連解毒湯四妙散
  2. 氣血兩虛證:治宜益氣養血、托毒生肌,方選 托裏消毒散十全大補湯
  3. 瘀血阻絡證: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散結,方選 血府逐瘀湯 加減。

外治法
可配合外用 黃連膏青黛散 等清熱解毒、燥濕止癢之品,或以 苦參湯 煎水外洗,以緩解症狀。

痂癩一病,病程纏綿,需辨證施治,調理氣血,方能漸趨康復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論述,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鑑》等亦載有其治法,可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