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疹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疹痢

夾疹痢,出自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,指麻疹病程中併發痢疾之證候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麻疹邪毒未透,內陷腸道,或餘熱未清,濕熱蘊結於大腸所致。臨床表現為麻疹未盡消退之際,出現腹痛、裏急後重、下痢赤白等痢疾症狀,屬麻疹變證之一。

病因病機
麻疹為外感時邪(多屬風熱或疫毒)所致,邪由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。若正氣不足,或調護失當,邪毒不得外透,反而內陷陽明,與腸道濕熱相搏,則轉為夾疹痢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下迫大腸」,導致腸絡受損,氣血壅滯,化為膿血。

證候特點

  1. 麻疹未淨:疹點隱現或未完全消退,可能伴隨發熱、咳嗽等餘邪未清之象。
  2. 痢疾主證:腹痛陣作、排便頻急、糞便夾雜黏液或血絲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兼夾證型
    • 濕熱偏重:下痢腥臭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毒熾傷陰:口渴煩躁,疹色紫暗,舌絳少津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」為主,佐以「透疹達邪」。常用方劑如葛根芩連湯黃芩芍藥湯加減:

  • 葛根、升麻:透解疹毒,升提陷邪。
  • 黃連、黃芩:清腸胃濕熱,解毒止痢。
  • 赤芍、當歸:和營活血,緩急止痛。
    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;陰傷者佐生地、玄參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,麻疹變痢屬逆證,需辨明「疹毒內陷」與「腸腑積滯」之輕重。若疹透而痢劇,宜側重治痢;若疹伏痢輕,則當先透邪,避免過早固澀,閉門留寇。

此證預後與正氣盛衰、治療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古有「疹痢並見,慎防傷陰耗氣」之訓,臨證需細察病機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