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陰中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夾陰中寒
夾陰中寒為中醫病名,屬傷寒類病症之一,多因房事過度耗傷腎氣,復感寒邪,內外合邪而致病。此證以腎虛為本,寒邪為標,病機關鍵在於下元虛損,寒邪直中陰經,或由表入裏,內陷少陰,導致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之候。
病因病機
- 房勞傷腎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。若房事不節,腎精過度耗泄,則腎陽虧虛,下元不固,正氣內虛,易招外邪。
- 寒邪內侵:腎陽既虛,寒邪乘虛而入,或由太陽表寒未解,內傳少陰;或寒邪直中三陰,尤以少陰為甚。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致使陰寒內盛,氣血運行不暢。
臨床表現
- 脈象:脈沉細或沉遲,甚則脈微欲絕,反映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。
- 症狀:
- 全身畏寒,四肢厥冷,尤以下肢為甚。
- 面色青白或晦暗,精神萎靡。
- 小腹絞痛,喜溫拒按,或伴陰囊收縮。
- 無發熱或僅有微熱,甚則真寒假熱,出現面赤煩躁之戴陽證。
證候分析
此證屬陰寒內盛之陰證傷寒,與陽證傷寒有別。腎陽虛衰,寒凝經脈,故見小腹絞痛、四肢逆冷;寒邪內阻,陽氣不達四末,則脈沉遲;若虛陽浮越,可見假熱之象。
鑒別診斷
- 夾陰傷寒:後世多將夾陰中寒歸於夾陰傷寒範疇,然夾陰傷寒廣義包含腎虛兼感外寒諸證,而夾陰中寒特指寒邪直中陰經之重症。
- 少陰寒化證:二者病機相似,但夾陰中寒明確與房勞相關,且病勢較急,少陰寒化證未必由房事誘發。
治法與方藥
- 溫補腎陽,散寒通脈:首重回陽救逆,溫散陰寒。
- 主方可用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急救回陽;
- 若兼小腹冷痛,可合吳茱萸湯溫肝散寒;
- 若陰寒極盛,可加蔥白通陽,或選白通湯破陰回陽。
歷史淵源
明代《傷寒全生集》已明確記載此證,指出「脈沉足冷,面青,小腹絞痛無熱者」為夾陰中寒特徵,後世醫家多沿此說,並將其歸入「夾陰傷寒」範疇討論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,此證需與尋常傷寒區別,治療當顧護腎氣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的理論,突顯內傷基礎上外感病的特殊性,臨床需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