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陰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陰傷寒

定義與病因

夾陰傷寒為中醫病名,指內有房勞傷腎、外感風寒之證候。此病首見於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一,其特徵為「脈沈足冷,面赤微熱」。致病之因主要有二:一者因房勞過度損傷腎精,復感風寒邪氣;二者為夏季行房後,恣意貪涼,觸犯風露所致。

病理機制

此證本質屬「腎陽虛損,外寒直中」之候。房勞傷腎導致真陽虧虛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直入少陰。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,陽虛則寒邪內侵,形成內外皆寒之局面。其病位主要在少陰腎經,涉及厥陰肝經,嚴重者可影響全身陽氣之運行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

  • 身熱面赤(虛陽外浮),或面青不熱(陰寒內盛)
  • 小腹絞痛(寒凝肝脈)
  • 足冷蜷臥(陽氣不達四末)
  • 或吐或利(寒犯中焦)
  • 心下脹滿(寒凝氣滯)
  • 甚則舌卷囊縮(寒極筋急)
  • 陰極發躁(虛陽浮越)
  • 神昏不省(陽氣脫越)
  • 手足指甲皆青,冷過肘膝(陽氣衰微)

舌脈特徵

  • 舌象:舌苔淡白滑嫩,或苔黑滑,舌本胖嫩(陽虛寒盛)
  • 脈象:六部沈細,甚或伏絕(陽氣衰微);或反浮大無倫,沈按豁豁然空(虛陽外越)

鑑別診斷

需與下列證候相鑑別:

  1. 陰證傷寒:純陰無陽之證,無房勞傷腎之前因
  2. 少陰寒化證:雖同屬少陰病,但無房勞誘因
  3. 陽虛感冒:病情較輕,無陰極發躁等危候

治療方法

外治法

  • 灸法:急灸關元、氣海穴以回陽固脫。關元為元氣之根,氣海為生氣之海,灸之可振奮元陽,驅散陰寒。

內服方劑

  1. 參附再造湯:功能助陽發表,適用於陽虛感寒而表證未解者。方中人參大補元氣,附子溫腎助陽,配合解表藥共奏扶正祛邪之效。
  2.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人參、乾薑:此方出自《傷寒論》,加人參以益氣固脫,乾薑溫中散寒。麻黃發表,附子溫陽,細辛通陽,合而為溫經散寒之良方。
  3. 回陽急救湯:用於脈伏絕、陰極發躁、神昏不省之危候。此方集人參、附子、乾薑等大辛大熱之品,功能提神益氣,回陽生脈,急救垂絕之陽氣。

預後轉歸

此證預後取決於陽氣回復程度:

  • 若治療及時,陽回寒散,可轉危為安
  • 若延誤治療,陽氣衰亡,可致陰陽離決
  • 危重者可能出現「除中」現象(突然能食),為胃氣將絕之徵

古籍論述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·夾陰傷寒》詳述此證:「此因精氣內虧,真陽衰弱,外寒乘虛直入,陽氣不能抵禦所致。」強調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腎陽虛衰,寒邪直中」。

《醫宗金鑒》亦云:「房勞傷精復感寒,面赤足冷脈沈看,此是夾陰傷寒證,回陽救急莫遲延。」指出辨證要點與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