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眼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夾眼法
夾眼法為古代中醫眼科手術方法之一,首載於明代傅仁宇所著之《審視瑤函》。此法屬外治手法,主要用於治療眼瞼疾患,如眼瞼內翻、倒睫或瞼板結核(俗稱「椒瘡」)等病症。其操作原理在於以特製器械或手法夾持病變組織,促使局部氣血疏通,或直接矯正異常結構,以達治療目的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眼瞼屬「肉輪」,與脾臟相應,若脾失健運或外感風熱毒邪,可導致眼瞼氣血瘀滯,形成結節或變形。夾眼法通過外力作用,刺激局部經絡(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眼瞼),調和氣血,散結消瘀。此外,《審視瑤函》強調「開導之後,須兼夾治」,顯示此法常與針刺、放血等「開導法」配合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
操作與適應症
- 器械應用:傳統夾具多為金屬製,形似鉗鑷,使用前需以火烤或藥液消毒。操作時精準夾持病變處(如倒睫之毛囊或瞼板結核),施力得當,避免傷及健康組織。
- 手法變通:部分醫家以手指代器械,按壓眼瞼特定穴位(如攢竹、絲竹空),配合揉捏以鬆解黏連。
- 適應範圍:
- 倒睫:夾除異常睫毛根部,防止其磨損角膜。
- 椒瘡(沙眼):夾破濾泡,排出瘀積之痰濕瘀血。
- 眼瞼內翻:通過夾持矯正瞼板變形,恢復正常位置。
與其他療法的關聯
夾眼法常與「鉤割法」「烙法」並用。如《銀海精微》提及,對頑固性瞼板結核可先鉤起病灶,再以夾具固定後烙灼。此類組合療法體現中醫「祛腐生新」之治則,強調清除病理產物以促進組織再生。
歷史與發展
夾眼法可追溯至唐宋時期,早期多見於民間療法,至明代經《審視瑤函》系統整理後納入官修醫典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改良夾具設計,加入螺絲調節功能,提升操作精準度。此法雖因現代手術技術進步而式微,但其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路仍影響當代中醫外治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