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血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血傷寒

夾血傷寒為中醫病名,屬外感與內傷並存之證,主因內有血瘀鬱滯,外感風寒邪氣,致氣血失和、經絡壅塞,其狀似傷寒而實夾瘀血為患。此證首見於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,又名「傷寒夾瘀」,多因跌打損傷、鬥毆碰撞,或觸冒風寒後瘀血內伏,延至數日發病,症候複雜,易與單純傷寒混淆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:腠理疏鬆時感寒邪,寒性收引,致營衛鬱閉,經絡不通。
  2. 內傷血瘀:或因跌僕外傷,瘀血留滯;或因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。瘀血內阻,新血不生,復感外邪,則氣血交爭,寒熱錯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表證:頭痛身熱、惡寒無汗,狀如太陽傷寒,然其熱勢多乍寒乍熱,非純表證之規律。
  • 瘀血內阻:胸脅串痛,或少腹硬滿拒按,痛處固定不移;夜間譫語,甚則昏厥如狂,醒後復發,此為瘀熱擾神之象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,或深紫帶赤,甚則青紫,捫之滑潤;脈多沉澀或弦緊,反映血行不暢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「活血解表」為綱,兼顧行氣散寒,分輕重施治:

  1. 輕證:表寒未深,瘀血初結,可用《香蘇蔥豉湯》加減,去香附之溫燥,佐枳殼寬胸、川芎活血、歸須和血,使表邪透而瘀血化。
  2. 重證:瘀熱互結,疼痛劇烈或發狂者,宜《桂枝桃仁湯》加味,以桂枝湯調和營衛,桃仁、紅花破血逐瘀,酌加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若瘀甚化熱,可參《桃核承氣湯》法,通下瘀熱。

鑒別要點

此證需與單純傷寒、熱入血室等區別:

  • 傷寒:無瘀血內阻之腹痛、舌紫等象,脈浮緊而不澀。
  • 熱入血室:多見於婦女經期,寒熱如瘧,譫語如狂,然少腹硬滿與瘀血證相似,需詳問病史。

夾血傷寒之辨治,關鍵在於明察瘀血徵象,解表不忘化瘀,方不致誤治遷延。歷代醫家如俞根初、吳鞠通對此均有發揮,臨證時需細審病機,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