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痰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痰傷寒

夾痰傷寒為中醫病名,屬傷寒兼夾證之一,指患者素有痰飲內伏,復感風寒邪氣,以致外寒引動內痰,形成表裏同病之證。此病又名「風寒夾痰」,其病因多與體質痰濕偏盛、復因形寒飲冷或外感風寒有關,導致痰氣交阻,肺衛失宣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飲內伏:患者平素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內蘊於肺或胸膈。
  2. 外感風寒:風寒邪氣侵襲肌表,衛陽被遏,肺氣失宣,引動內伏之痰,痰隨氣逆,壅塞氣道。
  3. 形寒飲冷:過食生冷或外受寒涼,寒邪直中肺脾,加重痰濕凝滯,與外寒相搏,發為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表證:身熱惡寒、頭痛隱隱、骨節痠痛,風寒束表之象明顯。
  • 痰證:喘咳氣逆、胸悶脅痛、痰多黏稠,甚則喉中痰鳴,舌苔白滑或膩,脈象左右有別:
    • 左脈緊盛:主風寒外束,衛陽鬱閉。
    • 右脈洪滑或沉伏:主痰飲內停,氣機壅滯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「外散風寒、內化痰飲」為原則,根據痰飲輕重及寒熱偏勝選方:

  1. 越婢加半夏湯:適用於外寒內飲化熱,症見喘咳煩悶、痰黃黏者,方中麻黃配石膏宣肺清熱,半夏化痰降逆。
  2. 小青龍湯:主治風寒外襲、寒飲內停,症見咳喘痰白清稀、惡寒無汗,方中麻桂解表,細辛、乾薑溫化寒痰。
  3. 瓜蒂散:若痰涎壅盛、胸膈痞硬,可暫用此方湧吐痰實,但須體實者方可施用。

鑑別與相關證型

  • 風寒夾痰:與夾痰傷寒病機相似,但更強調風邪與痰互結,常見鼻塞聲重、痰多泡沫,治宜疏風化痰,如杏蘇散加減。
  • 痰飲病:純屬內傷,無表證,以胸脅支滿、眩悸為主,治當溫化痰飲,如苓桂朮甘湯。

此證需注重痰與寒的消長,若痰鬱化熱,可轉為痰熱壅肺,見苔黃脈數,則需轉方如定喘湯清化熱痰。歷代醫家如《通俗傷寒論》強調「痰為宿根,寒為誘因」,故臨證需標本兼顧,散寒勿忘化痰,化痰亦須開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