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食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夾食傷寒
夾食傷寒為中醫病名,指外感傷寒同時兼有飲食積滯之證,亦稱「傷寒夾食」。此病多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復感風寒邪氣,內外相引而發。其病機特點為外邪束表,內傷食滯,表裏同病,氣機壅塞,升降失常。
病因病機
夾食傷寒之成因可分為三類:
- 先傷食後感寒:飲食過量或食滯不化,脾胃受損,復感風寒,邪氣乘虛而入。
- 先受寒後傷食:外感寒邪,表氣鬱閉,脾胃功能受抑,稍進飲食即難以運化,積滯內停。
- 病中強食:傷寒初癒,脾胃尚弱,過早進食或飲食不節,致食滯復發,引動餘邪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表證:頭痛身熱、惡寒無汗,類似典型傷寒表證。
- 裏證:中脘痞滿、噁心嘔吐、噯腐吞酸,甚則腹痛泄瀉,舌苔白厚或兼黃膩,脈象多沉滑或浮緊。
- 重症:若食滯化熱,可見煩躁譫語,甚則昏厥不語,苔轉黃燥,此為邪熱與宿食搏結,腑氣不通之象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根據病邪偏重與證候差異,治法各異:
-
表寒裏滯輕證
- 證候:惡寒發熱、胸悶噁心、嗳腐厭食,苔白膩。
- 方藥:香蘇蔥豉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,疏表散寒,理氣消食。
-
食滯化熱,表裏俱實
- 證候:高熱煩渴、腹脹便閉、舌苔黃厚。
- 方藥:枳實梔子豉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或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急下存陰,通腑泄熱。
-
濕濁中阻,升降失司
- 證候:嘔吐泄瀉、脘悶腹痛,苔灰膩。
- 方藥:藿香正氣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化濕和中,解表調氣。
鑒別要點
夾食傷寒需與純粹外感或內傷食積區分:
- 單純傷寒:無噯腐吞酸、脘痞等食滯表現。
- 單純食積:無惡寒發熱等表證,病位局限於脾胃。
此病若失治,易轉為陽明腑實或濕熱蘊結,故早期辨明表裏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《傷寒全生集》、《通俗傷寒論》均強調「問因察形」,結合舌脈與飲食病史,以定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