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熱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熱痛

夾熱痛,見載於《幼幼集成》,屬中醫腹痛證型之一,指因熱邪內蘊、氣機鬱滯所致之腹痛,臨床多兼見熱象。此證名雖源自兒科典籍,然其病機與表現於成人亦有所見,可歸屬於「熱腹痛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夾熱痛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外感熱邪:暑熱或溫熱之邪由表入裏,內傳腸胃,阻滯氣機,化熱生痛。
  2. 飲食積熱:過食辛辣炙煿或肥甘厚味,積滯化熱,蘊結中焦,腑氣不通而痛。
  3.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致肝氣鬱結,久鬱化火,橫逆犯胃,引發腹中灼痛。
  4. 素體陽盛:陰虛內熱或陽亢體質者,易因熱邪內生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其痛多呈 灼熱感,痛處拒按,得冷稍緩,常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口乾舌燥,渴喜冷飲
  • 大便乾結或臭穢,小便短赤
  • 面赤唇紅,舌質紅、苔黃燥
  • 脈象滑數或弦數

辨證與治法

中醫治療夾熱痛,首重 清熱導滯、行氣止痛,依病位與兼證選方:

  • 熱結腸腑:用 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瀉熱通便,適用於腹滿硬痛、便秘者。
  • 肝胃鬱熱:選 化肝煎(青皮、陳皮、芍藥、丹皮等)疏肝瀉熱,宜於脅腹脹痛、煩躁易怒者。
  • 濕熱中阻:以 芍藥湯(黃芩、黃連、芍藥、木香等)清熱化濕,主治腹痛下痢、裏急後重。

古籍補充
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「挾熱腹痛」與小兒脾胃嬌嫩、易感熱邪相關,若調治不當,熱邪易傷陰液,致纏綿難癒。後世醫家延伸其論,強調「熱痛」需分虛實,實熱者苦寒直折,虛熱者甘寒滋陰,不可一概而論。

此證需與寒痛、氣滯痛鑑別:寒痛得溫則減,舌苔白滑;氣滯痛則攻竄不定,與情志相關。夾熱痛之辨證關鍵,在於抓住「熱」與「滯」之病機,方能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