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腦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腦風

夾腦風為中醫病名,指兩側太陽穴連及腦部疼痛之症,屬頭痛範疇。此病名首見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,後世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·頭痛源流》亦載:「有夾腦風者,兩太陽連腦痛是也。」其疼痛特徵為雙側太陽穴脹痛或刺痛,並向腦內深部牽引,嚴重者可伴頭暈、目眩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夾腦風多因外感風邪、內傷情志或氣血失調所致。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,頭為諸陽之會,風邪上擾清竅,阻滯經絡,氣血不暢,故發為痛。若兼寒邪,則痛勢緊束;兼熱邪則脹痛劇烈;若痰濕內蘊,可伴頭重昏蒙;肝陽上亢者,多見眩暈煩躁。此外,《證治要訣·頭痛》提及「毒攻毒」之治法,以草烏、蓮子等藥療頑固頭痛,反映此症亦可因風痰瘀毒深伏絡脈,需以峻藥逐邪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對夾腦風的治療主張辨證施治:

  1. 風邪襲絡:治宜疏風通絡,方選川芎茶調散加減,重用川芎、白芷、羌活等藥。
  2. 肝陽上亢:宜平肝潛陽,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為主,配伍石決明、牡蠣等。
  3. 痰濕阻竅:需化痰祛濕,半夏白朮天麻湯合苓桂朮甘湯化裁。
  4. 瘀血內阻:當活血化瘀,通竅活血湯加減,酌用桃仁、紅花、麝香等。
  5. 寒毒凝滯:可參《證治要訣》之法,以草烏、川烏等辛熱之品溫經逐寒,但須謹慎配伍,防其毒性。

針灸療法

針灸取穴以局部與遠端相結合:

  • 主穴:太陽、風池、百會、合谷。
  • 配穴:外關(疏風)、太衝(平肝)、豐隆(化痰)、三陰交(調血)。
    手法視虛實而定,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寒證可加灸法。

夾腦風一症,雖古籍論述簡略,然其病機與頭痛諸證相通,臨床須細辨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之異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