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冷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夾冷癇
夾冷癇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。其病症特徵為患兒面色呈現青白或暗淡無華,嚴重者唇口及爪甲亦見青紫。此證多因脾陽虛弱,復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導致中焦寒凝氣滯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臟腑嬌嫩,脾常不足,若飲食不節,恣食生冷,或外受寒邪侵襲,易致脾陽受損。脾主運化,陽氣虛衰則寒濕內生,氣血凝滯,不能上榮於面,故見面色青白;寒凝經脈,則爪甲唇口青紫。此證屬「陰寒內盛」之候,與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寒中太陰」之機理相通。
臨床表現
- 輕證:面色青白,手足不溫,食欲不振,偶有腹痛,舌淡苔白。
- 重證:面色晦暗,唇甲青紫,四肢厥冷,腹冷痛劇烈,或伴嘔吐清涎,大便溏薄,脈沉遲。
治療原則
以「溫脾散寒、行氣活血」為主,依病情輕重選方或針灸調治:
-
方藥治療
- 輕證:選用《幼幼集成》當歸散(當歸、白芍、桂枝、生薑等),以溫經散寒、養血和營。
- 重證:投以燒脾散(乾薑、附子、白朮、甘草等),重在溫補脾腎之陽,逐寒止痛。若寒邪夾濕,可佐以蒼朮、厚朴化濕醒脾。
-
針灸療法
取穴以任脈及足陽明經為主,針灸並施:- 中脘(胃之募穴):溫中散寒,健運脾陽。
- 天樞(大腸募穴):調理腸腑,祛寒止痛。
- 關元(小腸募穴):補益元陽,溫化寒濕。
- 足三里(合穴):健脾和胃,通調氣血。
手法以補法為主,針後加艾灸,或直接施以隔薑灸,以增強溫煦之力。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所述「寒疝」及《諸病源候論》「中寒」有相似之處,均強調陽虛寒凝之病機。然夾冷癇更專注於小兒脾胃虛寒之特點,治療時需顧護稚陽,用藥不可過於辛燥,免傷陰液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及現代醫學觀點及臨床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