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口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口瘡

夾口瘡,又稱「剪口瘡」,首載於清代醫籍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四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。此症多發於口腔黏膜或唇舌邊緣,特徵為患處潰瘍呈裂口狀,邊緣整齊如剪割,故名「剪口瘡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夾口瘡的成因與內外因相關:

  1.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循經上攻口腔,燻灼黏膜而成瘡。
  2. 心火上炎:情志失調或勞心過度,心火亢盛,循手少陰心經上擾口舌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生,上炎口腔黏膜,致潰瘍難癒。
  4. 外感邪毒:風熱或濕熱之邪外襲,與內火相搏,蘊結於口腔肌膜。

臨床表現

患處多見於唇內、舌側或頰黏膜,初起為紅腫小皰,繼而破潰成裂口狀潰瘍,邊緣平整,基底色黃白,周圍或有紅暈。輕者僅局部灼痛,重者可伴口乾、煩熱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實火證:潰瘍鮮紅腫痛,發病急,伴口臭、尿赤、舌紅苔黃,脈數。治宜清瀉心脾之火,常用導赤散合瀉黃散加減。
  2. 虛火證:潰瘍淡紅,反覆發作,伴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選用知柏地黃丸或甘露飲。
  3. 濕熱證:潰瘍糜爛滲液,周圍腫脹,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甘草瀉心湯或五苓散加減。

外治法

  1. 漱口方:黃連、金銀花、薄荷煎湯漱口,以清熱解毒。
  2. 局部敷藥:青黛散、冰硼散等研末外塗,或錫類散吹患處,以消腫斂瘡。

夾口瘡的論治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理臟腑功能為本,外治祛腐生肌為標,體現中醫「內外兼治」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