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疽

夾疽,又稱「夾喉疽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。其症見於喉嚨兩側生疽,屬癰疽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蘊結,或氣血瘀滯,痰火凝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咽喉,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。
  2. 痰火鬱結:平素痰濕內盛,復感熱邪,痰火互結,阻於喉絡。
  3. 氣血瘀滯:情志不暢或外傷,致氣滯血瘀,久則化熱成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喉嚨兩側腫脹疼痛,初起色紅灼熱,漸成硬結。
  • 嚴重者潰破流膿,伴發熱、口乾、吞咽困難。
  • 舌紅苔黃,脈數或滑數。

治法方藥
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:

  • 基礎方:金銀花、當歸尾、赤芍、乳香、沒藥、防風、白芷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陳皮、甘草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熱毒熾盛加黃連、連翹。
    • 痰濕重者加半夏、茯苓。
    • 氣滯明顯加香附、鬱金。

外治

  • 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消腫。
  • 成膿後宜切開排膿,外摻九一丹祛腐生肌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喉癰:發病急驟,腫痛劇烈,但範圍較夾疽局限。
  • 鎖喉癰:腫勢蔓延至頸部,病情更為凶險。

夾疽之證,需辨明虛實寒熱,隨證施治,以免遷延難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