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驚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驚吐

夾驚吐,見載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,屬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與「驚吐」同義。此證多因小兒神氣未充,肝膽怯弱,驟受驚恐,導致氣機逆亂,胃失和降而發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驚則氣亂」,驚恐擾動肝風,肝氣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而作嘔吐。

病因病機
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。若突遇異聲、異物,或受驚嚇,易致肝膽氣機紊亂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驚恐則肝郁化風,風動則氣逆,上沖犯胃,胃氣不得下行,反逆而上,遂成嘔吐。此類嘔吐多發作急驟,嘔吐物多為清涎或未消化乳食,常伴面青唇白、睡臥不寧、啼哭驚惕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嘔吐突發,多與受驚相關,吐勢較急,嘔吐物量少而清稀,或夾未化乳食。
  2. 兼症:面色乍青乍白,心神不寧,夜寐驚啼,或手足微搐,舌質淡紅,苔薄白,指紋青紫。

辨證要點
需與其他嘔吐證型鑒別:

  • 傷食吐:嘔吐酸腐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,舌苔厚膩。
  • 胃寒吐:嘔吐清冷,遇寒加重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。
    夾驚吐以「驚恐誘因」與「肝風內動」為特徵,嘔吐多與情志波動相關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平肝息風、和胃降逆,佐以安神定驚。

  1. 主方
    • 溫膽湯加減: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竹茹、枳實,佐鉤藤、蟬蛻以息風定驚。
    • 定吐丸(《醫宗金鑒》):丁香、蠍尾、半夏、棗肉為丸,專治驚吐。
  2. 針灸:取內關、足三里、太沖等穴,平肝和胃。

古籍論述
《幼科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小兒驚吐,由肝膽受驚,氣逆犯胃。」強調驚吐與肝胃氣逆之關聯。清代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凡小兒嘔吐,有因驚者,必兼搐搦。」說明此證可兼見肝風內動之象。

夾驚吐之辨治,重在調暢氣機,使肝平胃和,則嘔吐自止。臨證需細察驚恐病因,結合四診,區別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