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脊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夾脊穴
經外穴名
夾脊穴為中醫針灸學中的重要經外奇穴,主要分布於背部脊椎兩側。其定位與應用最早見於《素問·繎刺論》,文中提及:「從項數脊椎俠背,疾按之應手而痛,刺之旁,三痏立已。」楊上善註解指出,沿脊椎按壓,痛處即為足太陽經絡所過,可於其兩旁施針。此穴後世亦稱「華佗夾脊」、「佗脊」或「脊旁」,相傳為華佗所創,《華佗別傳》記載其用灸法治療腳躄患者,取穴即沿夾脊一寸上下施灸。
定位與取穴
夾脊穴的具體位置歷代醫家略有不同,主流說法如下:
- 傳統定位:自第1胸椎(T1)至第5腰椎(L5)各椎棘突下旁開0.5寸,左右共34穴。
- 擴展定位:部分醫家(如《針灸學》上海中醫學院)主張包括第1頸椎(C1)至第5腰椎(L5)各椎棘突下旁開0.5-1寸,共48穴。
- 《類經圖翼》記載:引《肘後方》及《千金翼方》,提到以繩橫牽兩肘尖,沿脊椎兩旁一寸半處取穴,用於治療霍亂轉筋等症。
經絡與功能
夾脊穴位於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間,與二者關係密切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總督一身之陽氣;足太陽膀胱經為人體最長經脈,主一身之表。夾脊穴居此二經之間,故能調節陽氣、疏通經絡,並影響相應節段的臟腑功能。
臨床應用
夾脊穴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,尤其擅長調理脊椎相關疾患與內臟功能失調:
- 局部病症: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、強直性脊椎炎等脊椎病變,可配合相應節段夾脊穴施針或灸法。
- 內科雜病:
- 上胸段(T1-T7)夾脊穴:主治心肺疾患,如胸悶、心悸、咳嗽。
- 中下胸段(T8-T12)夾脊穴:調理脾胃、肝膽功能,改善消化不良、脅痛。
- 腰段(L1-L5)夾脊穴:針對泌尿生殖系統疾病,如遺尿、月經不調。
- 神經系統疾病:如肢體麻木、中風後遺症,可刺激相應節段以促進經絡氣血流通。
操作手法
夾脊穴的針刺需注意角度與深度,通常向脊椎方向斜刺0.5-1寸,或直刺0.3-0.5寸,避免過深傷及內臟。灸法則多用艾條溫和灸或隔薑灸,以局部溫熱為度。
學術探討
現代研究認為,夾脊穴的治療機制與神經節段反射相關,刺激特定節段可調節交感神經功能,進而影響相應臟器。此外,其位置鄰近「華佗夾脊」與膀胱經背俞穴,臨床常與背俞穴配伍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
夾脊穴作為經外奇穴的代表,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,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與「辨證取穴」的特色,至今仍是針灸臨床的重要選穴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