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喉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夾喉癰
病名與病位
夾喉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腫生於喉嚨兩側,緊夾咽喉而發,故名「夾喉癰」。其病位在咽喉兩旁,屬陽證瘡瘍範疇,與結喉癰(生於結喉處之癰腫)病機相近,然部位有異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胃二經火毒熾盛,上炎咽喉所致。
- 肝經鬱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經上攻咽喉。
- 胃熱壅盛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熱毒上熏,結聚喉旁。
- 外感引動:風熱邪毒外襲,與內火相搏,氣血壅滯,腐肉成癰。
臨床表現
- 喉嚨兩側紅腫熱痛,腫勢高突,甚則連及頸項。
- 初期患處堅硬,漸轉軟成膿,可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實熱證候。
- 《醫宗金鑑》提及「痰壅不時嗆」,提示若熱毒灼津為痰,痰火壅塞氣道,可出現痰鳴氣促、吞咽困難等重症。
治法與方藥
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兼顧疏肝和胃、涼血活血。
-
內治
- 仙方活命飲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: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、乳香等,功擅清熱活血,透膿散結。
- 黃連消毒飲(《醫宗金鑑》)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,長於瀉火解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- 加減:肝火旺者加柴胡、龍膽草;胃熱甚者加石膏、知母;痰多者加浙貝母、瓜蔞。
-
外治
- 初起可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- 膿成後宜切開排膿,並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鑑別診斷
- 結喉癰:生於結喉正中,與夾喉癰病位不同,然治法相通。
- 鎖喉癰:發於頸前正中,腫勢更劇,可危及氣道,病情更險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強調夾喉癰與結喉癰同治,但需警惕痰熱壅塞之變證,提示臨床須辨明病勢輕重,及時清解攻毒。
(本文基於中醫理論整理,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辨證施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