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喉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夾喉疽
病名與病因
夾喉疽,又稱「夾疽」,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。其病機主要因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三經之火熱毒邪上攻咽喉所致。心經火盛、脾經濕熱蘊結,或肝鬱化火,皆可循經上擾,結聚於咽喉兩側,氣血壅滯,腐肉成疽。
臨床表現
癥見咽喉兩側腫脹突起,色紅或暗紅,灼熱疼痛,甚則痛引耳竅,吞咽困難,湯水難下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口臭、便秘、身發寒熱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實熱之象。若遷延不愈,膿成潰破後,可見膿液稠黃,潰口難斂。
辨證分型
- 心火上炎型:咽喉腫痛劇烈,伴心煩失眠、舌尖紅赤,治宜清心瀉火。
- 脾胃熱盛型:腫痛兼見口乾口臭、便秘溲赤,治宜清脾瀉胃。
- 肝鬱火熾型:脅痛易怒、脈弦數,治宜疏肝瀉火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解毒瀉火、消腫利咽」為總則,方選《清咽利膈湯》加減,組成多含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玄參等清熱解毒之品。若膿成未潰,可佐以皂角刺、穿山甲透膿;若陰虛火旺,加生地、丹皮涼血養陰。外治可配合吹喉散(如冰硼散)或針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泄熱。
相關鑑別
需與「結喉癰」(生於喉結處)、「乳蛾」(扁桃體腫大)等病鑑別。夾喉疽病位偏喉嚨兩側,且多屬陽證、實證,與虛火喉痹之綿綿隱痛不同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早治防變」,若熱毒內陷,恐致喉閉窒息之危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