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夾裹是一種中醫名詞,是一種竹、木製成的正骨器械,用於骨折整復後的局部外固定,又名夾板。
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五記載了夾裹的使用方法,可以治療腕折、四肢骨碎及筋傷蹉跌等。其中引用了《肘後救卒方》的記載,提到用生地黃爛搗熬成膏,塗抹在傷處,然後用竹製的夾裹綑綁住。若血聚集在折處,可以用刀子破開。

早期的夾板通常是用竹片編成竹簾製作的,但晉唐時期後多使用樹皮、木板製作,形狀仍保持如竹簾、杉籬、腰柱和通木等正骨器械的形狀。其原理也多源於夾裹。
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六對正夾和副夾做了區別。

近數十年來,在中西醫結合的思想指導下,夾裹在固定治療四肢骨折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績。這一發展使得夾裹得到了進一步推廣。

現在,夾裹多選用塑性好、韌性強、彈性較大、質輕柔的木材或塑料製成。夾板的表面貼有薄絨氈,可以根據不同部位的骨折需要製備各種形狀的夾板。這些夾板已經由工廠生產成批,使用起來非常方便。

使用夾裹的方法如下:

  1. 先將生地黃搗爛熬成膏,塗抹在骨折部位。
  2. 用竹片編成竹簾,將竹簾包裹在骨折部位,用繩子捆綁固定,避免骨折部位轉動。
  3. 如果骨折部位有血聚集,可以用刀子破開。

夾裹是一種簡單易用的正骨器械,在骨折整復後可以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。

近數十年來,夾裹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,發展出了小夾板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方法,使夾裹的應用更加廣泛。

現在,夾裹多選用塑性好、韌性強、彈性較大、質輕柔的木材或塑料製成,並且可以根據不同部位的骨折需要,製備出不同形狀的夾板,使用更加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