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夾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夾裹

夾裹為中醫正骨器械之一,主要用於骨折整復後的外固定,又稱夾板。其歷史可追溯至晉唐時期,早期多以竹片編製成簾狀,用於包裹傷處,以穩定骨折部位,防止移位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引《肘後救卒方》記載,治療骨折時,可先以生地黃搗爛敷貼傷處,再以竹編夾裹固定,強調「縛令急,勿令轉動」,顯示古人已認識到固定對骨折癒合的重要性。

隨中醫骨傷科發展,夾裹的材質逐漸多樣化,除竹片外,亦採用樹皮、木板等材料,並發展出不同形制,如杉籬腰柱通木等,皆基於夾裹原理改良而成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更進一步區分正夾副夾,針對不同骨折部位調整固定方式,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。

現代中醫結合材料科學,改良夾裹技術,發展出小夾板固定法。此類夾板多選用塑性佳、韌性強、彈性適中的木材或塑料製成,表面襯以薄絨氈,既貼合肢體曲線,又能緩衝壓力,避免局部壓瘡。此外,夾板可依骨折部位需求塑形,如肱骨、尺橈骨、脛腓骨等,均有專用設計,並由工廠標準化生產,提升臨床應用的便利性與精確度。

夾裹的核心理念在於「動靜結合」,透過局部固定維持骨折端穩定,同時保留關節適度活動,促進氣血流通,避免長期制動導致的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。此方法不僅符合中醫「筋骨並重」的治療原則,亦與現代骨科「早期功能鍛煉」的觀念相契合,成為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典範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