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悸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悸心痛
病證名,指心胃脘部疼痛並伴有心悸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,屬中醫「心痛」範疇(此處「心痛」實指胃脘部疼痛,與現代醫學之心臟病不同)。其病因多由久病氣血虧虛,心脾兩臟失於濡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《醫宗金鑑·雜病心法要訣》云:「岐骨陷處痛,名心痛。」「悸而痛,名悸心痛。」指出此症特徵為心窩處疼痛,且伴隨心悸不安。中醫認為,心主血脈,脾主運化,若長期氣血不足,或思慮過度損傷心脾,則氣血生化乏源,心失所養,故見心悸;脾虛不運,胃失和降,則脘部疼痛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勞倦內傷亦可能導致氣機鬱滯,加重症狀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心窩處隱痛或悶痛,時發時止,並伴有心悸、怔忡、失眠、健忘等。患者可能面色少華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或結代。
治療方藥
- 辰砂妙香散: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具安神定志、理氣和血之效,適用於心悸怔忡兼胸脘悶痛者。
- 加味四七湯:以行氣解鬱、化痰寬胸為主,適用於氣滯痰阻型悸心痛。
- 歸脾湯:出自《濟生方》,功效益氣補血、健脾養心,尤適宜心脾兩虛、氣血不足之證。
相關概念
此症與「九種心痛」有別,後者泛指多種胃脘痛,而悸心痛特指兼見心悸者。另可參見「心痛」條,以明辨具體證型與治法。
總結
悸心痛屬虛證居多,治療以補益心脾、調和氣血為要,臨床需辨證施治,選方用藥當隨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