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繼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繼病
病證名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又稱「交乳」、「交奶」、「鬾病」、「被鬾」或「中鬾」。此病多因「鬾乳」或乳食停滯所致,屬小兒營養不良性疾病,臨床表現以形體消瘦、發育遲緩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繼病的成因與哺乳不當或乳食積滯密切相關。若孕婦於妊娠期間仍哺乳幼兒,或哺乳期間飲食不節,導致乳汁質量受損,幼兒長期攝入此類「鬾乳」,易使脾胃運化失常,乳食停滯中焦,久而化熱,耗傷氣血,形成虛損之證。此外,幼兒脾胃本弱,若過食肥甘厚味,或乳哺無度,亦可能引發此病。
臨床表現
根據古籍記載,繼病患兒常見以下症狀:
- 形體消瘦:面色萎黃,肌肉鬆軟,腹部膨大(俗稱「疳脹」)。
- 發育遲緩:骨軟無力,行立遲緩,頭髮稀疏枯黃。
- 精神不振:神情倦怠,不喜活動,或煩躁易啼。
- 消化異常:食慾不振,或嗜食異物,大便溏薄或秘結。
辨證論治
繼病的治療需分階段調理,以消積、清熱、健脾為三大原則:
- 消乳積:初期若見乳食停滯,宜先用保和湯(含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)消導積滯,和中健脾。
- 清鬱熱:若積滯化熱,出現口臭、煩躁、小便黃赤等症,可選龍膽瀉肝湯清瀉肝膽濕熱,或改用肥兒丸消疳清熱。
- 健脾胃:後期以調補脾胃為主,可選異功散(四君子湯加陳皮)或參苓白朮散益氣健脾,助運化而充養氣血。
古籍論述
- 《古今醫統大全》指出:「懷孕乳兒,致令黃瘦,腹大腳軟,名曰鬾病。」強調孕乳相沖對幼兒的影響。
- 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描述:「其候精神不爽,身體痿痺,骨軟發落。」進一步說明繼病對小兒生長發育的阻礙。
與相似病證鑑別
繼病與「疳證」相似,皆屬脾胃虛損之疾,但疳證範圍更廣,多因長期餵養不當或病後失調所致;而繼病特指因哺乳不當或乳積引發的虛損,病機上更強調「乳滯」與「熱鬱」的交互影響。
此病反映了中醫對小兒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重視,治療上需循序漸進,標本兼顧,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