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季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季脅痛

證名,指軟肋部位疼痛之證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中醫認為,季脅屬肝膽經所過之處,其疼痛多與肝腎虛損相關,臨床須辨虛實,分氣血,以下詳述其病因病機與辨治要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虛

    • 《醫學芻言》指出,肝血不足,筋脈失養,可致季脅隱痛或拘急。
    • 兼症:時發煩熱、口乾咽燥、頭眩眼花、舌質紅絳。
    • 治法:滋養肝血,柔筋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一貫煎(滋陰疏肝)、補肝散(《證治準繩》方,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酸棗仁等)。
  2. 肝氣虛

    • 肝氣虧虛,疏泄無力,氣機鬱滯而痛勢綿綿。
    • 兼症:膽怯易驚、視物昏矇、耳鳴如蟬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肝氣,佐以調暢氣機。
    • 方藥:四君子湯烏梅丸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烏梅等,溫肝斂氣)。
  3. 腎虛失養

  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季脅痛,無不因腎虛者。」腎精虧耗,肝木失濡,脅肋失於溫煦。
    • 兼症:腰膝酸軟、夜尿頻多、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補腎填精,溫養經脈。
    • 方藥:加減八味丸(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、附子)、腎氣丸(溫補腎陽)。

經絡辨證

季脅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布,若外邪侵襲或經氣不利,亦可引發疼痛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膽經「是動則病……心脅痛不能轉側」,可配合針灸療法,取穴如期門(肝募)、章門(脾募)、陽陵泉(筋會)等,以疏調經氣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脅痛:泛指側胸部疼痛,病因更廣,涵蓋肝鬱、瘀血、痰飲等,而季脅痛特指軟肋局部,虛證為多。
  • 岔氣:多因外力或氣機驟亂所致,痛勢急劇,與肝腎虛損之隱痛有別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辨氣血陰陽,尤重肝腎同調。古籍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虛痛喜按,實痛拒按」,臨床須據此審證求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