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季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季脅
1. 人體部位名
季脅,又稱季肋、軟肋或撅肋,為中醫解剖學中的重要部位,位於側胸下方,對應現代解剖學的第十一、第十二肋軟骨區域。此處肋骨短小且未與胸骨直接相連,故柔軟可動,故名「軟肋」。
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季脅被多次提及,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記載:「尺內兩膀,則季脅也。」意指季脅位於腰部兩側,與尺脈相應。而《靈樞·骨度》進一步描述其測量標準:「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,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。」此為古代針灸取穴的骨度分寸法依據之一。
2. 經穴別名
季脅亦為章門穴的別稱,屬足厥陰肝經,為臟之會穴(《難經·四十五難》:「臟會季脅。」)。其定位於腹側,腋中線第十一肋骨游離端下方,臨床常用於調理肝脾功能,主治腹脹、脅痛、泄瀉等症。
中醫理論中的季脅
- 經絡聯繫:季脅區域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,肝膽互為表裡,故季脅不適常與肝膽氣機鬱滯相關。
- 診斷意義:季脅部疼痛或壓痛,中醫多辨為肝鬱氣滯、瘀血阻絡或脾虛濕困,需結合四診進一步分析。
- 治療應用:針灸或推拿季脅(章門穴)可疏肝健脾,配合期門、陽陵泉等穴增強療效。
季脅在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與治療雙重意義,反映了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