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季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季肋

別名:季脅

出處: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,為中醫解剖部位之名稱。

定位
季肋位於胸腹交界之側,具體指肋骨下緣軟骨部分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第11、12肋軟骨區域。中醫理論中,此處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,與脅肋部相連,屬「脇」之範疇。

經絡聯繫

  1. 足少陽膽經:循行過季肋,《靈樞·經脈》載其「循脇裏,出氣街」,與季肋之氣機疏泄密切相關。
  2. 足厥陰肝經:其經筋「上結於陰器,結於季肋」,故肝氣鬱滯或經筋受邪時,可現季肋脹痛。

生理與病理

  • 生理功能:季肋為肝膽之氣所聚,主司疏泄,協調氣血運行。
  • 病理表現
    • 外邪侵襲或內傷情志,可致季肋脹痛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脇下痛引季肋」。
    • 肝膽濕熱、氣滯血瘀等證,常反映於季肋不適,甚則牽連肩背。

相關病症
中醫臨床中,季肋異常多見於「脇痛」「積聚」等病證,與肝膽失調、痰瘀阻絡相關,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肝著」之「脇下痛掣背」。
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季肋為「脅下小肋」,強調其與肝膽經脈之連屬;《醫宗金鑒》則進一步區分季肋與章門穴(位處第11肋端)之關係,說明其診療價值。

此部位之辨證,須結合經絡循行與臟腑功能,為中醫診察肝膽病候之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