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季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季經

季經,又稱「居經」,為中醫婦科名詞,首見於清代單南山所著《胎產證治錄》。此名詞用以描述女性月經週期異常之特殊現象,指月經每三個月一行,週期固定而無其他明顯病態者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月經之正常與否,與臟腑、氣血、經絡之調和密切相關,尤以「腎氣-天癸-衝任-胞宮」軸心為核心機制。季經之形成,多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1. 先天稟賦異稟
    部分女子因先天稟賦特殊,衝任氣血調節異於常人,月經週期自然延長至三月一潮,然身體無其他不適,此屬生理性變異,古稱「暗經」「季經」之類,非病態。
  2. 氣血虛弱
    《婦科玉尺》提及:「月經三五月一行者,血氣不足也。」若因後天失養、勞倦內傷,致氣血虧虛,衝任失充,胞宮不得按時滿溢,則經水延期而行,此屬病理性季經,多伴面色萎黃、乏力等症。
  3. 痰濕阻滯
    痰濕之體,脂膜壅塞胞絡,阻礙氣血下達胞宮,亦可致經期遲滯,此類患者多見形豐體胖、舌苔白膩等痰濕之象。
  4. 肝鬱腎虛
    肝主疏泄,腎主封藏。若情志鬱結,肝失條達,或腎精不足,胞宮失於溫煦,均可能導致月經週期延後,甚成季經之態。

古籍論述溯源

「居經」一詞早見於《脈經》,王叔和云:「居經者,三月一來。」後世醫家多承此說,如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將季經歸於「經水異常」範疇,強調需辨其寒熱虛實。單南山《胎產證治錄》則結合胎產特點,指出季經者若婚後不孕,需調理衝任以助孕。

與現代醫學之參照

現代醫學中,類似季經之現象可見於「月經稀發」,多與內分泌失調(如多囊卵巢綜合徵、甲狀腺功能異常)相關。然中醫之季經概念更涵蓋生理性特例,強調個體差異,非一概而論為疾病。

辨證要點

中醫臨床辨季經,首重分判常變:

  • 生理性:週期恆定,無不適,脈象平和,此乃「稟質特異」,無需干預。
  • 病理性:週期紊亂伴頭暈、腰痠、經量異常等,則需依氣血痰鬱之證型,施以補益、化痰、疏肝等法治之。
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之診療思想,強調月經週期雖有常規,然個體稟賦不同,故有「居經」「避年」等特殊生理現象,不可遽斷為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