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劑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劑型詳解
劑型概念
劑型在中醫方劑學中,係指根據藥物外觀形態、製作工藝及服用方式所劃分之不同方劑類型。中醫臨床根據病情需要、藥物特性及治療目的,將中藥原料加工製成各種適宜形式,此即為劑型。傳統中醫藥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,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劑型體系,每種劑型皆有其獨特之製備工藝與臨床應用特點。
主要傳統劑型
湯劑:又稱煎劑,為中醫最古老且應用最廣泛之劑型。將藥材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而成,具有吸收快、作用迅速之特點,能隨證加減,靈活配伍,尤適宜急性病及病情較重者。仲景《傷寒論》所載方劑多為湯劑。
散劑:將藥物研碎成均勻混合之乾燥粉末,有內服與外用之分。內服散劑吸收較湯劑為緩,但較丸劑為速;外用散劑多用於瘡瘍、外傷等症。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五苓散。
丸劑:將藥物細粉或提取物加適宜黏合劑製成球形固體劑型。依黏合劑不同分為水丸、蜜丸、糊丸、蠟丸等。丸劑吸收緩慢,藥效持久,便於攜帶服用,適宜慢性病調治。如六味地黃丸、安宮牛黃丸等。
膏劑:分內服膏滋與外用膏藥兩大類。內服膏滋又稱煎膏,將藥物反復煎煮濃縮後加蜜或糖收膏,適宜慢性虛弱病症調養;外用膏藥則以油類為基質加入藥物,用於外敷治療瘡瘍、風濕痹痛等。傳統膏滋如瓊玉膏,外用膏藥如狗皮膏。
丹劑:原指以礦物藥經升華提煉而成之劑型,後泛指某些貴重或效驗顯著之成藥。丹劑製作工藝特殊,多為小量服用,如紫雪丹、至寶丹等急救名方。
其他傳統劑型
酒劑:又稱藥酒,以白酒或黃酒為溶媒浸提藥效成分而成。酒性溫通,能增強活血通絡藥物功效,適宜風濕痹痛、跌打損傷等症。如史國公藥酒。
露劑:芳香性藥物經蒸餾收集之澄明液體製劑,多具清熱解暑功效,如金銀花露、藿香正氣露等。
膠劑:以動物皮、骨、甲等為原料煎取膠質,經濃縮凝固而成,多具滋補功效,如阿膠、龜板膠等。
錠劑:將藥物粉末加黏合劑製成固定形狀之固體劑型,可內服或外用,如紫金錠。
線劑:又稱藥線,將絲線或棉線浸潤藥液或裹藥粉而成,用於瘻管引流或結紮療法。
條劑:又稱藥捻,以棉紙裹藥或蘸藥製成條狀,用於插入瘡瘍竇道或引流排膿。
現代改良劑型
片劑:中藥提取物或細粉加賦形劑壓製而成,具有劑量準確、服用方便之特點。
沖劑:又稱顆粒劑,將藥物提取物與輔料製成乾燥顆粒狀,臨用時以開水沖服。
針劑:中藥提取精製之無菌溶液,可供注射用,發揮藥效迅速。
氣霧劑:將中藥有效成分製成霧化形式,主要用於呼吸道疾病治療。
劑型選擇原則
中醫臨床選擇劑型,首重符合治療需求與藥物特性。急症多用湯劑以求速效;慢性病調理宜選丸散膏丹;外用病症則依部位與病情選用適當外用劑型。此外,亦需考慮藥物性質,如芳香揮發類藥不宜久煎,多作散劑或丸劑;滋膩厚味之補益藥則宜熬膏久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