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忌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忌時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忌時」指不適合病情的時令節氣,為疾病調養與治療中需避開的特定時間。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言:「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。」強調辨識疾病與自然節律的關聯,掌握忌時可避免外邪侵擾或加重病情,此概念深植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界陰陽消長、五行更替相應,節氣變化會影響病機發展。例如:
- 六氣與忌時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過盛即成「六淫」,特定節氣易誘發相關疾病。如風邪當令的春季,肝陽上亢者需避風;濕氣重的長夏,脾虛濕盛者忌貪涼涉水。
- 五行生剋:疾病屬性與節氣五行相剋時為忌時。如心火亢盛者於夏季(火旺)易病情加劇,需靜養避暑;肺陰虛者在秋季(燥金主令)宜潤燥防咳。
- 經絡流注:子午流注理論中,經絡氣血於不同時辰盛衰,忌時可能為病邪所客之刻。如肝經旺於丑時(1-3時),肝病患者易於此時症狀顯著。
臨床應用
歷代醫家重視忌時對治則的影響:
- 用藥忌時:《神農本草經》提及「四時用藥」原則,如發汗解表藥宜午前服用,順應陽氣升發;滋陰藥則適於黃昏後,契合陰氣漸盛。
- 針灸避忌:《針灸大成》載「四時禁刺」,春不刺肝經募穴,免傷生發之氣;冬不深刺腎俞,防擾封藏之本。
- 飲食調攝: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主張「春省酸增甘,夏省苦增辛」,依節氣調整五味,避開與體質相悖之時味。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多處闡述忌時與養生關係,如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指出疾病有「旦慧、晝安、夕加、夜甚」的晝夜節律,治療須「因天時而調血氣」;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更以五行生剋詳論五臟病「愈、甚、持、起」的時辰規律。
「忌時」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順應天時、避邪守正,達到「陰平陽秘」的調和狀態。此理論不僅指導臨床實踐,亦深化了中醫對時間醫學的獨特見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