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紀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紀朋
紀朋,唐代著名醫家,吳郡(今江蘇吳縣)人,以精湛的望診技術聞名於世。其醫案載於史料,尤以治癒宮廷一婦人足不能履地、狂號笑罵之疾而廣為流傳。紀朋透過細緻的望診,精準剖析病因,指出該婦人病起於「驚恐傷肝,肝鬱化火,上擾心神」,並以自擬方「去母湯」調理,終使患者痊癒,醫名遂大振。
醫術特色與理論依據
- 望診為先,重神氣形色
紀朋深諳《黃帝內經》「望而知之謂之神」之理,擅長觀察患者神色、形態、舉止,以判斷五臟氣血盛衰。其治宮人一案,即透過患者狂躁不安、足不任地等外顯徵象,推斷肝鬱火旺、心神失守之病機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。 - 肝鬱化火與情志致病
中醫認為「肝主疏泄」,情志不遂易致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生風。紀朋所遇病例,屬典型情志過極(驚恐傷肝)引發肝陽上亢,火擾心神而見譫妄躁動;肝主筋,肝風內動則筋脈失養,故足不能行。此與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之論相符。 - 去母湯方義探析
「去母湯」方名或寓「瀉子補母」之意,推測為清肝瀉火、鎮驚安神之劑。肝屬木,心屬火,木生火,故肝為心之母。此方可能以黃連、梔子等清心火,柴胡、白芍疏肝柔肝,佐以龍骨、牡蠣潛鎮浮陽,契合「實則瀉其子」的治則。然原方未見完整記載,後世多從肝心同治角度詮釋其理。
歷史定位與影響
紀朋之術,彰顯唐代醫家對情志病與臟腑關聯的深刻認識,其診治案例亦反映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臨床思維。後世醫家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,發展「六鬱學說」,強調氣火鬱結致病,與紀朋對肝鬱化火的見解遙相呼應,可見其學術影響之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