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紀桂芳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紀桂芳
紀桂芳,字仲偉,清代江蘇泰縣人,為當時著名醫家,精通醫理,尤擅闡發金元四大家之學說。其醫學思想深受劉完素(河間)與李杲(東垣)影響,並結合臨床實踐,著書立說,對後世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具重要貢獻。
醫學著作與學術特色
- 《河間宣明論方發明》
此書共七卷,為紀桂芳對劉完素《宣明論方》的深入闡釋與發揮。劉完素為寒涼派代表,主張「六氣皆從火化」,強調火熱病機與清熱瀉火之法。紀氏在此基礎上,進一步解析方劑配伍與臨床應用,尤其對火熱證、外感熱病及臟腑火證的辨治提出獨到見解,補充河間學說之未盡處。 - 《東垣用藥大旨》
李杲(東垣)為補土派宗師,重視脾胃元氣,創「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」之論。紀桂芳此書系統梳理東垣用藥特點,如善用升陽益氣之品(如黃芪、人參、升麻、柴胡),並結合自身經驗,探討補中益氣、升清降濁等法在虛損病證中的靈活運用,展現對東垣學說的繼承與發展。 - 《慶餘堂醫案》
此為紀氏臨床診治之實錄,內容涵蓋內科、婦科等雜病,反映其辨證思路與用藥風格。書中可見其融合河間瀉火與東垣補土之法,針對複雜病機(如虛實夾雜、寒熱互結)的調治策略,體現清代醫家對金元學派的融會貫通。
學術背景與影響
紀桂芳所處的清代,醫學界盛行對前代學說的整理與發揮。其著作顯示他深諳「寒涼」與「補土」兩大流派之精髓,並能折衷運用。例如,在治療陰虛火旺或脾虛濕熱證時,可能兼採河間之黃連解毒湯與東垣之清暑益氣湯化裁,展現辨證的靈活性。
現存狀況與評價
紀氏著作多未刊行,僅以稿本傳世,然其學術價值仍受後世重視。清代《泰縣志》及部分醫籍目錄曾提及其生平,推測其醫術在江蘇一地頗負盛名。透過殘存文獻,可窺見其對金元醫學的傳承與創新,為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樑人物。
(註:以上內容基於歷史記載與中醫理論脈絡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