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紀叢筠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紀叢筠
紀叢筠,字竹伍,清代江蘇句容人,為中醫溫病學領域之醫家。其生平雖未見詳盡記載,然據史料所述,工於詩文,兼通醫理,尤精於溫病辨治,曾撰《瘟病辨》四卷,惜未刊行,故其學術思想流傳有限。
溫病學為中醫外感熱病學之重要分支,與傷寒學並列,專論由溫熱邪氣所致之疾病。清代溫病學派興盛,葉天士、吳鞠通等大家奠定理論基礎,紀氏所著《瘟病辨》或為此學派之延續,內容可能涉及溫病之病因、病機、辨證及治法。
溫病辨治強調「衛氣營血」與「三焦」辨證體系。衛分證主表,見發熱惡寒;氣分證入裡,見高熱煩渴;營分證則現神昏斑疹;血分證多見動血耗陰。紀氏之論或對此有所發揮,尤其對溫熱病邪之傳變規律及用藥特色或有獨到見解。
清代江南濕熱氣候多發溫病,故醫家對濕溫、暑溫等證尤為關注。紀氏身處江蘇,臨證或側重江南地域常見之溫熱夾濕證候,用藥可能注重清熱化濕、透邪外達,如藿香、佩蘭、黃芩、滑石等品,並結合當時盛行之「輕清透解」治法。
《瘟病辨》雖未傳世,然其存在反映清代醫家對溫病理論之探索。若其內容得以保留,或可進一步豐富溫病學說,尤其對地域性溫病治療提供參考。紀叢筠之生平與著作,亦為中醫溫病學發展史中一縷遺珠,值得後世考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