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椎(中醫名詞詳解)

脊椎,又稱「脊柱骨」,為人體背部正中自上而下可觸及之骨性結構,由多節椎骨連接而成,涵蓋頸椎、胸椎、腰椎、骶椎及尾椎五部分。中醫理論中,脊椎不僅為支撐形體之主幹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為「督脈」所行之路徑,統攝一身之陽氣,故有「陽脈之海」之稱。

脊椎結構與中醫分部

  1. 頸椎(7節)
    屬上焦,與頭面、上肢相連。中醫認為「頸為諸陽之會」,頸椎氣血通暢與否,直接影響頭面清竅功能,如頭暈、耳鳴等症,常與頸部經絡瘀滯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督脈「上頞交巔」,其循行與頸椎相應。
  2. 胸椎(12節)
    對應中焦,內連心肺、脾胃等臟腑。胸椎錯位或氣血不暢,可影響胸脅脹滿、呼吸不暢等症狀。中醫臟腑背俞穴(如心俞、肺俞)皆分布於胸椎兩側,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反應點。
  3. 腰椎(5節)
    主下焦,與腎、膀胱、生殖系統相關。腰為「腎之府」,腰椎病變常反映腎氣虛衰或寒濕瘀阻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言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」
  4. 骶椎與尾椎
    合稱「尻骨」,屬下焦,與盆腔臟器及下肢功能相繫。骶部為八髎穴所在,主調婦科、二便疾患,中醫視其為「元氣之根」。

脊椎與經絡氣血

脊椎為督脈主幹,督脈「總督諸陽」,與任脈共構陰陽循環。此外,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脊椎兩側(旁開1.5寸及3寸),其背俞穴為診察臟腑病變之要處。《類經》注:「五臟之系,咸附於背。」故脊椎失衡可透過經絡影響全身氣機。

中醫病機與調治

脊椎病變多因「筋出槽、骨錯縫」(《醫宗金鑒》),或外感風寒濕邪、內傷勞損所致。臨床常見「痹證」「腰痛」等,治法包括針灸(如刺督脈、華佗夾脊穴)、推拿整復、內服補腎強脊湯藥(如獨活寄生湯)。傳統亦強調「導引」調脊,如五禽戲、八段錦之「搖頭擺尾」「雙手攀足」等動作,以通暢氣血。

古籍文獻佐證

  • 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……貫脊屬腎。」
  • 《難經·二十八難》:「督脈者,起於下極之俞,並於脊裏,上至風府,入屬於腦。」

綜言之,中醫視脊椎為形神合一之樞紐,其生理病理皆與整體陰陽平衡相應,調脊即為調和周身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