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俞

脊俞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,即「脊中」穴。此穴屬督脈,位於背部,為中醫針灸療法之要穴,具有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
定位與解剖

脊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,取穴時可沿脊柱向下觸摸,於第十一胸椎處定位。其深層為棘上韌帶、棘間韌帶及黃韌帶,並鄰近脊髓,故針刺時需謹慎掌握深度。

功能與主治

脊俞穴屬督脈,督脈統攝一身之陽氣,故該穴可調理中焦、健脾益氣,主治以下症狀:

  1. 脾胃疾患:腹脹、泄瀉、消化不良。
  2. 腰背疼痛:因氣血瘀滯或寒濕侵襲所致之背痛。
  3. 神志病症:如癲癇、驚悸,與督脈入絡腦之特性相關。

配伍應用

臨床常配伍他穴以增強療效:

  • 足三里中脘,調理脾胃虛弱。
  • 腎俞命門,緩解腰脊冷痛。
  • 百會神門,安神定志。

刺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~1寸,針感局部酸脹,或向下擴散。
  • 艾灸:可溫灸5~15分鐘,適用於虛寒證。

文獻記載

《太平聖惠方》載其為「脊中」之別名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提及此穴主治「腹滿不能食,腰脊強不得俯仰」。後世醫家多沿用其調理中焦與鎮靜安神之效。

脊俞穴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通督調陽」之理論,臨床須辨證施治,結合整體經絡氣血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