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北山黃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北山黃公

北山黃公為隋代醫家,原名已佚,昌寧(今屬山西)人,生平事蹟記載甚少,然其醫術獨特,尤擅針藥並施,療效顯著。據傳,其治病首重調理患者起居飲食,主張「先安寢適飲食」,待患者氣血平和後,再施以針灸或方藥,此法契合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調和陰陽」之核心思想。

醫術特色

  1. 重視調神與脾胃
    北山黃公強調「寢食為養生之本」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之理相通。其先令患者安眠、調節飲食,實為調理中焦脾胃之氣,使氣血生化有源,再行針藥,事半功倍。此舉亦暗合「針藥並用,標本兼治」之則。
  2. 針藥結合之妙用
    其治療善用針灸通經活絡,配合方藥內調,如《靈樞》所言: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」針灸可速去外邪,湯藥則內養臟腑,二者相輔,針對「氣滯血瘀」或「虛實夾雜」之證尤見奇效。
  3. 辨證靈活,因人施治
    雖未見其方劑傳世,然從「每有奇效」之記載推測,其必深諳辨證論治,或參酌《傷寒雜病論》六經辨證,或依體質寒熱虛實加減用藥,展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。

歷史定位

北山黃公之療法,體現隋唐時期醫家對「整體觀」與「個體化治療」之重視,其融合導引、飲食、針藥的綜合療法,對後世中醫「養治結合」理念影響深遠,堪稱實踐《內經》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思想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