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陽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陽關

脊陽關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循經考穴編》,即腰陽關穴,屬督脈之要穴。其名「陽關」,意指陽氣通行之關隘,為人體陽氣升發、輸布之樞紐。

定位與解剖
脊陽關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處,與髂嵴相平。局部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棘上韌帶、棘間韌帶及黃韌帶,深層為脊髓硬膜外隙。此處分布有第四腰神經後支及伴行動靜脈,與腎氣、命門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督脈氣血樞紐: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脊陽關居腰部要衝,能調節一身陽氣,尤善溫通下焦,助陽化氣。
  2. 腎府門戶:腰為腎之府,此穴可激發腎中真陽,主治腎虛腰痛、遺精陽痿、月經不調等下元虛冷之症。
  3. 通絡止痛:透過疏通督脈氣血,緩解腰椎僵直、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痿痹,屬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配伍運用:常與命門、腎俞同用,強化溫腎壯陽之效;若治寒濕腰痛,可配委中、崑崙以散寒除濕。
  • 針灸手法:直刺0.5~1寸,多施以捻轉補法或溫針灸,以助陽氣溫煦;艾灸此穴尤宜虛寒證。

古文獻佐證
《針灸大成》載腰陽關「主膝外不可屈伸,風痹不仁」,而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其「治腰脊強痛,溺血,帶下」。歷代醫家重視此穴對陽氣衰微、經絡閉阻之調治,體現其「通陽達表」之特性。

脊陽關作為腰陽關之別稱,承載中醫「陽氣為本」之思想,於臨床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