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痛

脊痛,指背部正中沿脊柱一帶之肌肉、筋脈或骨節疼痛,屬中醫證名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。此症多與督脈及足少陰腎經之病變相關,亦可能因外邪侵襲、內傷虛損或瘀血阻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督脈與腎經虛損
   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脊痛,督脈病也。」督脈總攝一身之陽,循行脊裏;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,主骨生髓。若房勞過度或稟賦不足,致腎精虧虛,脊髓空竭,則脊骨失養而痛,所謂「脊以髓滿為正,脊髓空則痛」。
  2. 外邪侵襲
    風寒濕等六淫之邪乘虛客於膀胱經或督脈,經氣不利,發為脊痛。膀胱經循行挾脊,若賊風襲入,可致脊背強痛、屈伸不利。
  3. 瘀血阻絡
    跌僕損傷或久病氣血瘀滯,瘀血留於脊膂,經脈不通,痛如錐刺,拒按。
  4. 腎氣上逆
    腎氣不納,逆亂上衝,可先見脊痛,後牽引肩背,此屬氣機失調之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腎精虧虛

    • 表現:脊痛隱隱,綿綿不休,伴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填精,補益腎氣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減,或左歸丸。若兼陽虛畏寒,可選右歸丸或八味丸(金匱腎氣丸)加鹿角膠、狗脊等溫腎壯骨。
  2. 外邪客絡

    • 表現:脊痛拘急,遇寒加重,或兼惡寒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祛風散寒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羌活勝濕湯加減,常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茯苓等。若濕邪偏重,可合薏苡仁湯。
  3. 瘀血阻滯

    • 表現:脊痛如刺,痛處固定,夜間尤甚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地龍湯或身痛逐瘀湯,酌加土鱉蟲、當歸尾等。
  4. 腎氣上逆

    • 表現:脊痛連背,氣逆不舒。
    • 治法:降氣和絡。
    • 方藥:和氣飲加減,或蘇子降氣湯配合調理氣機之品。

相關病症

中醫之脊痛,可見於多種現代疾病,如強直性脊柱炎(「脊強」)、腰椎間盤突出(「骨節錯縫」)、脊髓炎(「痿證」)或骨結核(「流痰」)等,然須結合四診詳辨其本。

經絡與針灸

針灸常取督脈穴(如命門、至陽)、膀胱經背俞穴(如腎俞、大腸俞),或配合阿是穴,以調和氣血。陽虛者加灸關元、腰陽關;瘀血者可用刺絡拔罐。

脊痛一證,虛實夾雜,臨床須分標本緩急,或補益肝腎,或祛邪通絡,總以調和陰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