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三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三穴

脊三穴為中醫針灸學中的一組經外奇穴,由三個特定穴位組成,見載於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。其定位與功效如下:

穴位定位

  1. 第一穴:位於後正中線,啞門穴下一寸處。啞門穴屬督脈,在項部後髮際正中直上0.5寸,第一頸椎棘突下凹陷中,此穴向下延伸一寸即為脊三穴之一。
  2. 第二穴:即督脈之陶道穴,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,屬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。
  3. 第三穴:位於第五腰椎棘突下,即「十七椎」下方,此處亦為經外奇穴「腰奇穴」附近,臨床常用於腰骶部疾患。

主治功效

脊三穴主要用於調理腦脊髓膜炎、腰背神經痛等疾患,其作用機理與督脈及膀胱經的氣血運行密切相關:

  • 督脈統攝陽氣:啞門、陶道均屬督脈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司一身之陽氣,刺激此二穴可通調腦脊氣血,改善腦脊髓病變。
  • 膀胱經通絡止痛:膀胱經循行於背部,與督脈相表裏,第五腰椎處穴位能疏解局部經氣瘀滯,緩解腰骶疼痛。

針灸操作

  • 針刺:直刺0.5-1寸,需根據患者體型調整深度,避免過深傷及脊髓。
  • 艾灸:可採用艾炷灸1-3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脊三穴的配伍體現了中醫「近部取穴」與「循經取穴」的結合:

  • 啞門穴下一寸:鄰近延髓,能調節腦竅,醒神開閉。
  • 陶道穴:為督脈與膀胱經之交會,可疏解表邪,通調營衛。
  • 十七椎下:對應腰骶神經根分布區,擅治下焦氣機不暢所致之腰腿痹痛。

此三穴協同作用,共奏通督醒腦、舒筋活絡之效,臨床可配合其他穴位如百會、腎俞等,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