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強

證名,指脊椎骨部筋脈、肌肉強直拘急,導致身體難以前俯之證候。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亦稱「脊背強」。此證多與督脈受病相關,或因外感風寒、濕邪凝滯、氣血瘀阻所致,病機涉及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甚或腎陽虧虛,筋骨失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督脈受病:督脈總攝諸陽,循行脊裏,若督脈空虛或受邪侵,則脊膂失養,發為強直。
  2. 風寒外襲:寒性收引,風邪善行,客於太陽經脈,阻滯氣血,致筋脈拘急。
  3. 濕凝瘀滯:濕性黏滯,久留經絡,與寒相結,或氣滯血瘀,皆可阻礙氣血,使脊柱活動不利。
  4. 腎陽不足:腰為腎之府,若腎陽虛衰,督脈失溫,筋骨失於濡養,則脊強而俯仰困難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通絡祛邪、調和氣血、溫補腎陽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寒濕阻:宜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,方用《類證治裁》之羌活勝濕湯(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等),疏解太陽經氣鬱滯。
  • 寒凝血瘀:若兼見冷痛攻衝脊膂,可選《東醫寶鑑》烏沈湯(烏藥、沉香等),溫行氣血,緩解俯仰不利。
  • 腎陽虛衰:宜溫補腎督,方用右歸丸腎氣丸加減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如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。

相關疾病

此證可見於類風濕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後期,屬中醫「骨痹」「腎痹」範疇,病位深及筋骨,與肝腎虧虛、邪痺督脈密切相關。古籍中「脊背強」條目與此證互參,進一步闡述經絡辨證與內外因交互影響之機轉。

(注:本文基於中醫理論闡述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四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