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脊旁
脊旁為經外穴之別名,見於《針灸學簡編》(第二版),即「夾脊穴」。此穴位於脊柱兩側,旁開督脈約0.5寸處,為中醫針灸與推拿療法之重要施術部位。
定位與解剖
脊旁穴位於背部,沿脊柱(督脈)兩側分布,具體位置依椎體節段而定。通常自第一胸椎(T1)至第五腰椎(L5),每側共17對穴位。其解剖層次涉及淺層之斜方肌、背闊肌,深層則鄰近豎脊肌與脊柱神經根,並與膀胱經循行區域相疊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中醫認為,脊旁穴位鄰近督脈與膀胱經,督脈主一身之陽氣,膀胱經為臟腑背俞穴所在,故刺激脊旁可調節陽氣、疏通經絡,並影響相應臟腑功能。其主治範圍廣泛,包括:
- 局部病症:如腰背疼痛、脊柱僵硬、風濕痹證。
- 內科雜病:透過對應節段之背俞穴,可調理心肺、脾胃、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。
- 神經系統疾病:如肢體麻木、中風後遺症,因穴位鄰近神經根,具調節經氣之效。
臨床應用
- 針刺法:直刺0.5~1寸,或向脊柱方向斜刺,得氣後行補瀉手法,適用於深層經絡阻滯。
- 推拿療法:以拇指按揉或掌推法刺激,可鬆解肌肉痙攣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灸法:艾炷灸或溫針灸,適用於虛寒性腰背痛或陽氣不足之證。
與夾脊穴之關係
夾脊穴為脊旁之正式名稱,最早記載於《華佗內照圖》,屬經外奇穴。其特色為分段主治,如上段(T1-T7)偏重心肺疾患,中段(T8-L1)主脾胃肝膽,下段(L2-L5)則調理下焦與下肢病症。
此穴組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施治」原則,結合局部取穴與遠端效應,為針灸臨床常用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