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內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脊內俞
別名:中膂俞(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)
定位與歸經
脊內俞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腧穴,位於人體骶部,當第三骶後孔處,約與膀胱俞相平。其位置在《針灸甲乙經》中記載:「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」,後世多依此定位。
功能與主治
此穴屬膀胱經背俞穴之一,與腎氣相通,主調下焦氣化。其功能主要體現於:
- 利濕通淋:主治小便不利、淋濁、遺尿等膀胱氣化失司之症。
- 強腰益腎:可緩解腰脊強痛、骶部痠重,與腎虛或寒濕侵襲相關之痹證。
- 調理下焦:古籍載其能治「腸鳴腹脹」、「泄瀉」,反映其對脾胃濕滯的間接調節作用。
刺灸法
傳統針刺多直刺0.8~1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臀部擴散。艾灸宜用溫和灸或隔薑灸,適用於寒濕腰痛或腎陽不足之證。
古籍考據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以「脊內俞」為名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沿用此稱,並與「中膂俞」互為別名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其與腎俞、膀胱俞的配伍應用,強調其在腰骶痛證中的協同效驗。
現代應用
當代臨床除沿用傳統適應症外,亦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、盆腔炎等屬膀胱經氣不利者,常配秩邊、環跳等穴以增強通絡之效。
(註:本文基於中醫典籍與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