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脊脈
脊脈為中醫學中重要經脈概念,主要涉及足少陰腎經與督脈兩大系統,其循行路徑與生理功能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。
經脈歸屬
1. 足少陰腎經說
《黃帝內經》及後世註解多將脊脈歸屬於足少陰腎經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記載:「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」,明代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指出,足少陰之脈「貫脊屬腎」,其經氣循行自股後方深入脊柱,故腎經病變可表現為脊中疼痛並伴隨氣虛症狀。腎主藏精,其經脈貫脊而上,與脊髓、腦髓相通,形成「腎-脊-髓-腦」的生理聯屬,此為中醫「腎主骨生髓」理論的經脈基礎。
2. 督脈說
部分註家如《黃帝內經素問集註》提出脊脈亦指督脈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循行路線沿脊柱正中上行,總督一身陽經。其病理變化可表現為「脊強反折」(《難經·二十九難》),與足少陰腎經共同構成脊柱的經絡調控系統。
生理功能
- 結構支撐:脊脈貫穿脊柱,與「腎主骨」功能相應,維持人體直立與運動協調。
- 經氣輸布:足少陰腎經通過脊脈輸布元氣至五臟六腑,督脈則統攝諸陽經氣血上榮於腦。
- 髓海通路:《靈樞·海論》稱腦為髓海,脊脈作為腎精上注於腦的通道,影響神明活動。
病理表現
- 經氣痹阻:常見脊中冷痛、轉側不利,多因腎陽虛衰或寒濕侵襲。
- 精虧髓空:見腰脊酸軟、頭暈耳鳴,屬腎精不足、督脈失養。
- 氣機鬱滯:脊痛伴少氣懶言,如《素問》所述,為腎不納氣、經氣遏逆之候。
治療關聯
歷代醫家調治脊脈多取:
- 腎經要穴:太溪、復溜以滋腎通脊
- 督脈腧穴:命門、腰陽關以溫通陽氣
- 奇經針法:飛騰八法選取照海穴,通陰蹺而利脊脈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經脈-臟腑-體竅」的整體觀,對理解腰脊病症與腎系疾病具有重要理論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