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梁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脊梁骨
脊梁骨,又稱脊柱骨,為人體軀幹之主要支柱,由多節椎骨疊合而成,上承頭顱,下連骨盆,內藏脊髓,外附筋肉,為中醫理論中「督脈」循行之要道。
中醫理論中的脊梁骨
- 結構與功能
脊梁骨由頸椎、胸椎、腰椎、骶椎及尾椎組成,共計二十四節(不含骶尾骨),形似疊塔,節節相扣。中醫稱其為「天柱」,主撐身形、護髓納氣,與「腎」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主骨生髓」,脊梁骨之強健與否,直接反映腎氣盛衰。 - 經絡聯繫
脊梁骨為督脈所貫,督脈屬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。此外,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脊柱兩側,與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相應,故脊梁骨之病變常透過經絡影響臟腑功能。 - 病理相關
中醫認為,脊梁骨病證多與「風寒濕邪侵襲」、「氣血瘀滯」或「肝腎虧虛」有關。如「痹證」可見脊背僵痛,活動不利;「痿證」則因腎虛髓空,致脊弱不舉。另「跌仆損傷」易致椎骨錯縫,氣血受阻,發為腰痛。 - 養護與調理
傳統中醫重視脊梁骨之調養,主張「動搖肢節以利樞機」,如導引、太極等功法可活絡脊柱氣血。藥治方面,常用補腎強骨之品如杜仲、續斷,或配合針灸、推拿以疏通督脈。
脊梁骨不僅為形體之樞,更為氣血升降之通道,其健康與否關乎整體生理機能,實為中醫形神理論中不可或缺之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