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脊骨
脊骨,又稱脊柱骨,為人體軀幹之主要支撐結構,由多節椎骨疊合而成,上承頭顱,下連骨盆,內藏脊髓,為督脈所行之要道。中醫視脊骨不僅為形體之樞紐,更與經絡、氣血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脊骨
-
與經絡之關係:
- 督脈:脊骨正中為督脈所行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,稱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司人體陽氣之盛衰。脊骨之氣血通暢與否,直接影響督脈功能,進而關聯全身陽氣之運行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循行於脊骨兩旁,與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相連,為臟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重要通路。脊骨失衡可導致膀胱經氣血不暢,引發相應臟腑病變。
-
與臟腑之關聯:
- 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脊骨之強健與否,與腎精充盛直接相關。腎虛者易見脊骨痿軟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- 肝主筋,脊骨之穩定需賴周圍筋絡之濡養。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可致筋失所養,引發脊骨錯位或僵硬。
-
病理表現:
- 脊骨錯縫(關節微小錯位)、骨節增生(骨贅形成)等,多因外傷、勞損或肝腎虧虛所致,臨床可見腰背疼痛、活動受限。
- 督脈氣血瘀滯,可出現脊柱強直、畏寒肢冷,甚則影響腦府清陽之氣,導致頭暈、健忘。
脊骨調治原則
中醫調理脊骨,首重疏通督脈與膀胱經,常用手法包括針灸、推拿、導引(如八段錦「搖頭擺尾去心火」一式),並配合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之中藥,如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等。此外,正骨手法可矯正骨節錯縫,恢復氣血流通。
脊骨之養護,貴在平素保持姿勢中正,避免久坐勞傷,並注重肝腎之調養,以維持其樞機靈活、氣血充盈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