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疳

脊疳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疳疾之一,多因疳疾日久,耗傷氣血,侵蝕骨肉所致。此證首見於宋代楊士瀛《仁齋小兒方論》,其描述:「脊疳者,蟲蝕脊膂,身熱羸黃,積中生熱,煩渴下利,拍背如鼓鳴,脊骨如鋸齒;或十指皆瘡,頻囓爪甲是也。」

病因病機
脊疳多由飲食不節、脾胃損傷,或蟲積內生,久病耗氣傷血,致使疳毒深伏,侵蝕脊膂。疳疾本為脾胃虛弱、運化失司,若久治不癒,則氣血虧虛,筋骨失養,加之蟲積內擾,進一步損傷脊骨,形成脊疳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脊骨病變:脊骨受蝕,可見背部消瘦凸起,觸之如鋸齒狀,拍擊背部可聞空響如鼓鳴。
  2. 全身症狀:身熱羸瘦,面色萎黃,煩渴引飲,下利頻作,此為積熱內生、津液耗傷之象。
  3. 局部徵兆:或見十指生瘡,患兒頻頻囓咬爪甲,此為疳毒外發之表現。

辨證要點
脊疳屬虛實夾雜之證,以脾胃虛弱為本,蟲積、熱毒為標。臨床需辨明氣血虧虛與疳毒熾盛之輕重,若脊骨畸形明顯,多為疳疾深重,已傷及筋骨。

治法方藥
治療以消疳殺蟲為主,輔以健脾益氣

  1. 蘆薈丸(《醫宗金鑒》):主方之一,以蘆薈、使君子、胡黃連等清熱殺蟲,適用於疳熱蟲積明顯者。
  2. 肥兒丸:若脾胃虛弱較甚,可配合健脾消積之品,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。
  3. 外用療法:若見十指瘡瘍,可配合清熱解毒之外敷藥,如黃連膏等。

補充說明
脊疳與現代醫學之「營養不良性脊柱病變」或「寄生蟲感染併發症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強調從整體調理,兼顧驅蟲與扶正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飲食調養,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「疳疾當以調理脾胃為先」,可佐證其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