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背五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背五穴,乃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後由《類經圖翼》收錄定名。此穴組取法獨特,融合幾何定位與經絡理論,為古代灸療癲癇驚風之要穴。

定位取穴法
依《千金要方》所述,先取兩基準點:

  1. 第二胸椎棘突(身柱穴附近)
  2. 骶骨尖端(相當於腰俞穴下方)

以繩測量兩點間距,對折取中點為第三穴。復將繩折為三等分,作等邊三角形,頂點置於中點穴,底邊兩端即為第四、五穴,形成「厶」字形五點佈局。《類經圖翼》更精確規範:三角形邊長取總間距1/6,使穴位分佈符合黃金比例。

經絡學理
此五穴縱貫督脈與膀胱經側線:

  • 中央三穴落於督脈,統攝諸陽,調腦髓神志
  • 兩側三角穴鄰近膀胱經第一側線,與心俞、肝俞相呼應,協調臟腑氣機
  • 五穴形成「三才」格局(上應天、中應人、下應地),暗合《內經》「五臟之俞出於背」之旨

主治範疇

  1. 神志疾患:癲狂、癇證(發作期與休止期皆可應用)
  2. 驚風證候:小兒急慢驚風、高熱驚厥
  3. 督脈失調:脊柱強直、角弓反張
  4. 氣血逆亂:因情志失調所致之背脊拘急

刺灸方法
傳統以艾炷直接灸為主,壯數取「三五之數」:

  • 成人癲證:灸5壯,用大艾炷(如黃豆大)
  • 小兒驚風:灸3壯,艾炷如麥粒
  • 亦可採用隔薑灸,或循「發泡灸」古法,以灸瘡持續刺激

古今應用演變
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擴展用於「風邪入脊」之腰背痛;明代《針灸大成》記載配合十三鬼穴使用。現代臨床發現,此五穴對腦電波異常有雙向調節作用,其三角形佈局與現代神經節段理論中「背根反射區」存在對應關係。

配穴精要

  • 合百會、湧泉,構成「天地人」三才針法
  • 配鳩尾、中脘,調暢任督二脈氣機
  • 驚癇加刺本神、身柱,強化鎮驚熄風之效

此穴組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治療思想,通過空間定位激活經氣網絡,乃古代解剖定位與象數思維結合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