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背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脊背強
證名,指脊椎及背部肌肉、筋脈出現強直、僵硬不適之證候。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,屬中醫經絡與筋病範疇,多與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氣血失調相關。
中醫病機與經絡關係
- 督脈病變:
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其病實,則脊強。」督脈總攝一身之陽,循行於脊裏,若因外邪侵襲、氣血瘀滯,或內傷虛損(如腎陽不足),均可導致經氣壅滯,發為脊背強直。 - 足太陽膀胱經病變:
該經循行於背部脊柱兩側,主一身之表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足太陽之脈病,則腰脊強痛。」風寒濕邪客於經腧,或勞損氣血,皆可致經脈拘急,引發脊背強痛。
病因與證型分述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氣雜至,痹阻經絡,常見脊背強硬伴惡寒、脈浮緊。
- 氣血瘀滯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症見痛處固定、舌暗紫。
- 肝腎虧虛:肝主筋、腎主骨,若精血不足,筋脈失養,可見脊背強直兼腰膝酸軟。
相關文獻與鑑別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明:「脊背強,此脊背強所由來也。」其證與「脊強」(以脊柱強直為主)、「背痛」(局部疼痛為顯)有交叉,然「脊背強」更強調筋脈拘急之病機。
治療方向
中醫臨床需辨明虛實,實證宜祛邪通絡(如羌活勝濕湯),虛證當補益肝腎(如獨活寄生湯),針灸常取督脈之百會、命門,及膀胱經之委中、承山等穴,以調和氣血、舒筋活絡。
(按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治須依臨床脈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