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擠喉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擠喉風
擠喉風為中醫病名,屬喉科風證之一,其特徵為頸項兩側近喉處腫起,形似棗核,觸之堅硬如石。病發日久,腫塊逐漸壓迫咽喉,導致輕微疼痛、吞嚥困難,並伴隨痰涎壅盛、氣息急促等症狀。此病多因風火邪毒熾盛,或肝經鬱火化熱,上灼咽喉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火熾盛:外感風熱邪毒,或過食辛辣厚味,致使肺胃積熱,火毒上攻咽喉,氣血壅滯而成腫硬。
- 肝經火灼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經上擾咽喉,灼津成痰,痰火互結,發為腫核。
臨床表現
- 頸項兩側腫塊,質地堅硬,推之不移。
- 咽喉部緊迫感,吞嚥時微痛,甚則飲食難下。
- 痰多黏稠,呼吸氣促,嚴重者可見聲音嘶啞。
- 或伴發熱、口乾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 驅風解毒、消腫散結,兼清肝瀉火。
- 主方: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:清瀉肝經實火。
- 柴胡、當歸:疏肝解鬱,調和氣血。
- 生地黃:滋陰涼血,防苦燥傷陰。
- 澤瀉、車前子:利濕泄熱,導火下行。
- 可酌加牛蒡子、連翹、玄參:增強解毒利咽之效。
- 外治:配合局部吹藥(如冰硼散)或針刺少商、合谷等穴,以瀉熱通絡。
辨證要點
需與「喉癰」「瘰癧」等鑑別:
- 喉癰:發病急驟,紅腫熱痛明顯,膿成後可潰破。
- 瘰癧:多發於頸側,結核串生,病程緩慢,與虛勞相關。
擠喉風屬實熱證,若遷延失治,恐火毒內陷,故早期清解為要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,此證當分虛實,實者宜速攻,虛者需兼顧扶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