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芥子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白芥子灸
白芥子灸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藥物發泡灸範疇。此法以白芥子研末調敷於特定穴位,透過藥物刺激使局部皮膚發泡,從而達到疏通經絡、祛除病邪之效。白芥子性味辛溫,歸肺、胃經,具溫肺化痰、利氣散結之功,外用可透達皮腠,激發經氣,尤擅驅散寒濕痰濁。
操作方法
將白芥子研成細末,以生薑汁、醋或清水調成糊狀,敷貼於選定穴位,保留約3至4小時,至局部皮膚泛紅、起泡為度。若患者體質敏感或藥物濃度較高,可能縮短敷貼時間。起泡後,小者可自行吸收,大者可用消毒針刺破,外塗龍膽紫以防感染。
臨床應用
- 呼吸系統疾病:主治寒痰壅肺所致之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及肺結核。白芥子辛溫走竄,能溫化肺中寒痰,配合穴位刺激以宣通肺氣。
- 風寒濕痺:適用於關節冷痛、屈伸不利之寒痺證,常敷於疼痛關節周圍穴位,藉藥性溫散寒濕。
- 面癱(口眼喎斜):敷貼於頰車、地倉等穴,以祛風通絡,改善局部氣血瘀滯。
經典配伍
《張氏醫通》記載「冷哮方」,以白芥子、延胡索各30克,甘遂、細辛各15克,共研細末,加麝香1.5克調勻,敷貼肺俞、膏肓、百勞等穴。此方中,白芥子配伍辛溫之細辛增強散寒之力,甘遂逐痰飲,延胡索活血止痛,麝香開竅透絡,諸藥協同共奏溫肺化痰、止咳平喘之效。敷貼時若見局部麻瞀疼痛,乃藥力透達之象,需待兩炷香時辰(約4小時)後去除,每隔十日施灸一次,以鞏固療效。
作用機理
白芥子所含芥子油苷成分,遇水後水解生成異硫氰酸酯類化合物,對皮膚具強刺激性,可促使局部充血發泡,激發經絡氣血運行。此「發泡療法」類似於灸法之溫熱刺激,通過「瘢痕效應」持續調動機體抗病能力,達到「以外治內」之目的。
白芥子灸作為傳統中醫特色療法,兼具藥物與穴位雙重作用,臨床須辨證選穴,靈活調整藥物配伍與敷貼時間,以契合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