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疾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疾醫

疾醫為古代醫官名,起源於周代,屬《周禮·天官》所載醫事制度中的四科之一。周代醫學分為食醫(調和飲食)、疾醫(內科)、瘍醫(外科)與獸醫(獸疾治療)四類,疾醫專司內科疾病,配備中士八人,職責為「掌養萬民之疾病」,針對民眾不同病症分而治之,體現早期中醫分科與社會醫療的雛形。

疾醫的理論基礎

疾醫的診療核心奠基於中醫傳統理論,尤重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。其治病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透過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分析病因,區分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所致之疾。例如,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即為疾醫判斷內科病機的重要依據,重視正氣與邪氣的消長關係。

疾醫的治療範疇

疾醫所涉疾病範圍廣泛,涵蓋外感熱病(如傷寒、溫病)、內傷雜病(如虛勞、痰飲、積聚)及氣血津液失調等。《周禮》提及疾醫需依四時氣候變化調整治法,如春多風病宜疏肝,夏多暑病需清心,反映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治療手段以湯藥為主,輔以針灸、導引等法,藥物配伍遵循君臣佐使原則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載藥性理論,疾醫據此調配方劑。

疾醫與後世中醫發展

疾醫制度對後世中醫內科學影響深遠。漢代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系統化外感與內傷辨治,可視為疾醫理論的延伸;唐代孫思邈《千金方》進一步擴充內科療法,宋代官修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則規範成方使用,皆承襲疾醫「分治萬民」之精神。明清溫病學派崛起後,疾醫原涵蓋的外感熱病細分為傷寒與溫病兩大體系,顯示內科治療的持續演進。

疾醫作為早期內科專職,不僅反映周代醫療的系統化,更奠定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臨床思維,其理論與實踐至今仍為中醫學的重要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