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疾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疾行之中醫釋義與相關理論探討
「疾行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,首見於《素問·氣厥論》:「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。」此處「疾行」指快速行走之動作,然其背後蘊含中醫對氣機運行與病理變化的深刻觀察。
一、經典文獻中的「疾行」
《黃帝內經》以「疾行」描述人體動態下氣血與水濕的互動現象。當水濕之邪留滯大腸時,快速行走會引動腸道氣機,使水液激盪而發出「濯濯」聲響,猶如囊袋中漿液晃動。此現象反映「濕邪黏滯,阻礙氣機」的病機特點,亦揭示運動狀態對體內水濕分布的影響。
二、疾行與氣機升降的關係
中醫認為,肢體運動與臟腑氣機密切相關。「疾行」屬陽主動,能激發陽氣升發,促進經脈氣血流通。然過度或失當的疾行,反可能擾亂氣機平衡:
- 三焦氣化失司:疾行時下焦氣機被過度調動,若本身水濕內停,易致水氣下注大腸,引發腸鳴腹脹。
- 肝脾不調:肝主筋,疾行需肝血濡養筋脈。若肝血不足或脾虛濕盛,疾行後可能加重肢體疲乏或消化異常。
三、疾行與水濕病理的延伸探討
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釋「水病候」時提及:「久行傷筋,久立傷骨」,暗示過度疾行可能耗傷津液,助長濕邪。水濕內停者,疾行後常見以下表現:
- 腸鳴泄瀉:水氣隨腸道氣機震盪而下迫。
- 肢體沉重:濕性黏滯,疾行後陽氣外張,反使濕邪困阻肌腠。
四、歷代醫家的補充觀點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論及「濕病」時強調:「動則氣行,靜則氣滯」,指出適度疾行可助氣化濕,但需依體質調節。明代張景岳亦在《景岳全書》中分析,陽虛濕盛者疾行後易見氣短汗出,此因「動則耗陽,陽不化濕」所致。
綜觀之,「疾行」於中醫理論不僅是動作描述,更是觀察氣血水濕互動的窗口,其病理意義與養生應用,皆需結合個體陰陽盛衰與病邪性質綜合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