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疾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疾心之中醫釋義

「疾心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,用以描述火形之人的性情特徵。原文載:「火形之人……行安地,疾心,行搖,肩背肉滿。」歷代注家多認為「行安地」或為傳抄之誤,當作「行不安地」,以與後文「行搖」相應,突顯此類人行動躁動不安之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五行屬性
    疾心屬火形體質之典型表現。中醫五行學說中,火性炎上、主動,對應五志為「喜」,過則易生急躁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火形之人,多陽少陰」,其人心志外顯,思慮敏捷而耐性不足,此與「疾心」特質相合。
  2. 氣血運行特徵
    火形者陽氣偏盛,氣血趨向於表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」陽盛之體易因情志波動導致氣機升騰過速,表現為心緒急躁、言行匆促。此類體質者肩背肌肉豐滿,反映陽明經氣血充盛,亦與「行搖」之動態相呼應。
  3. 臟腑關聯
    疾心與心、肝二臟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心藏脈,脈舍神。」心火亢盛則神識不寧;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肝陽上亢則易怒性急。火形之人若兼見脈數、面赤、舌紅等症,多為心肝火旺之證。

古籍延伸探討
清代醫家張志聰於《靈樞集注》中釋「疾心」為「心急而暴」,強調其與「智慮」相關。火形之人雖思維敏捷,然陰液相對不足,如《類經》所言:「陽有餘則陰不足,故多憂逝而少恬憺。」此註解深化了疾心與陰陽失衡的病理聯繫。

臨床辨識要點
疾心雖屬體質範疇,但可作為辨證參考。若見此特質伴隨:

  • 言語急促、聲高
  • 手足躁擾、坐立不安
  • 寐淺易醒、夢多紛紜
    當考慮陽氣浮越或相火妄動之機,可參酌黃連阿膠湯、丹梔逍遙散等方義調理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將行為特徵納入體質辨識體系,為「因人制宜」的診治理念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