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疾高而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疾高而外

「疾高而外」為中醫經典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之病機術語,意指病位處於人體上部(如頭面、胸膈等),且病性歸屬於六腑之疾。此概念結合了中醫對病位與病性的辨證思維,並與經絡理論密切相關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病位與病性

    • 「疾高」指病位偏上,如頭面、五官、咽喉、胸膈等部位出現病變。中醫認為「上為陽」,此類病證多與陽經氣機失調相關。
    • 「外」指六腑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腑為陽,臟為陰」,六腑(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主傳化水穀,其病多表現為實熱或氣機壅滯,病勢趨向於外。
  2. 經絡辨證

    • 根據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,上部病變可透過陽經穴位調治。如《靈樞》提及「取之陽之陵泉」,即選用足少陽膽經之陽陵泉穴。因膽經循行過頭側、胸脅,且膽腑屬陽,針刺陽陵泉可疏泄膽經鬱熱,通調上焦氣機。

臨床應用

此理論指導下,治療上部六腑病證時,常選用陽經穴位,尤其是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。例如:

  • 頭面脹痛伴口苦:可能為膽火上炎,取陽陵泉疏泄膽火。
  • 胸膈痞滿、噯氣:屬胃氣上逆,可配足三里以降胃氣。
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
「疾高而外」與「上病下取」治法相呼應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上下相應」的治療思想。此外,《內經》亦提出「高者抑之」,進一步強調對上部實證需以降泄為法。

此術語不僅反映中醫對病位的精確辨析,更凸顯六腑病機與經絡調治的結合,為後世針灸與方藥辨證提供重要依據。